幼小衔接搭平台 同课异构促成长 ——记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首届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
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作为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幼小衔接”是小朋友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的过渡。2018年9月,150位小朋友走出了幼儿园,步入了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本周是一年级同学开启小学生活的第三周,可以说,他们正处于幼小的过渡期。为了构显教学特色,缩小学段差距,高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我校进行首届“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
9月19日,我校小学、初中部校长周志高先生带领一年级老师们前往厦门工学院附属幼儿园参观学习,幼儿园园长陈惠珊女士亲切地接待了小学部的老师们。
走进幼儿园,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书包鞋子摆放整齐的柜子。
教室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小朋友们在认真吃饭
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幼儿园老师从主题墙布置、室内自然角、阅读角、教学区、操作区等方面对小学一年级120平教室的环境布置提出了建议,一年级的老师们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幼儿园践行自然教育,打造自然教育园所文化。
9月20日,小学部一年级林伊菲老师和幼儿园尤如玥老师分别在一年(3)班和一年(1)班对《小小的船》进行同课异构现场教学活动。
林伊菲老师的课堂环节紧凑,条理清晰,非常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情感的无痕渗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课堂气氛活跃,给在场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如玥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教学能力扎实,适时运用开火车、抱团等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的书写,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也让在场老师为之赞叹。
在两节公开课的基础上,各位参与听课活动的老师各抒己见,分析了幼儿园和小学授课模式的异同,也对幼小衔接提出了建议。
幼儿园陈惠珊园长、张思晨和章红梅老师从教学形式方面来解读小学与幼儿园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别。小学教学比较严谨,注重知识的系统教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更加强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而幼儿园主要是在游戏中学,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所以老师们采用先游戏后讲解,注重动静结合。
幼儿园李雪玲、尤如玥、夏玲盼三位老师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解读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别。小学有一定量的教学任务,课程遵循课程标准和课本,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来选取学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三位老师也提出,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再到大班,也会有意识地从二十分钟到二十五分钟,再到三十分钟,逐渐延长课堂时间,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以便小朋友们更好地适应一年级的上课时间。
林伊菲老师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逐渐渗透的,学习习惯也是逐渐养成的。作为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孩子,不仅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模式,各方面行为习惯也都需要规范。小学语文教师叶镇佳认为,一年级教师一开始在教学进度上要放缓速度,要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习惯,如做好课前准备、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等等,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适当给学生留出适应一年级学习的时间。
小学教师邓少儿认为,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上非常用心,教态亲切,贴近学生,方式方法多样,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由于教学任务及目标的差异,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难免有所差异,幼小衔接应更注重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过渡。小学教师黄靖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思维是很跳跃的,常常异想天开。这要求老师有极高的素养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幼儿园老师们遵循孩子们的思维来上课,尊重小朋友的个性;小学老师们更注重纪律与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以使学生能在规范中高效掌握知识。
幼小衔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不仅是让教师知道了教学内容怎么教更适合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且也启发教师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更好”等问题,最终让我们的教育有更好地衔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周校长总结道:“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孩子从‘玩童’到‘学童’的过程,是保护‘天性’到培养‘人性’的过程。幼小衔接应当成为每一位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幼儿园与小学部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广大家长朋友们的热心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玩童到小学学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