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沈 勇
(姜堰区港口中心小学,江苏 泰州 225517)
摘 要:基于儿童立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其实质是顺应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在“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中,链接生活,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情境获取、分析理解、解释评判文本的方式、方法和意义,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由此拓展学生阅读视界,丰富阅读形式,全面提高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儿童立场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一、回溯阅读本源,建构阅读能力目标框架
依据阅读的心理过程 , 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阅读能力的平面化罗列 , 变成立体化界说(如图),将阅读能力由低到高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统整能力、评鉴能力四个层级 , 每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发展都以下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基础。与阅读心理紧密相关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策略、阅读兴趣习惯这三要素又构成一个更大的金字塔 , 将四个层级的阅读能力“金字塔”包容其中 ,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基于此,一方面,我们通过挖语文课本中非连续文本资源,以及校本、班本课程的研发实践,扩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并有效运用,进而根据相关文字材料实践非连续文本阅读,作为构建年段、年级阅读能力目标体系的最直接的依据;另一方面,以综合性学习为教学形态,以“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为内核,开展“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活动。重点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读教学文本,确定阅读能力训练组块
阅读能力的发展目标最终要通过文本的阅读教学来落实。在解读“非连续性文本”时,基于儿童年段特点,我们首先是确定阅读能力目标在教材的落脚点。在每个学段阅读能力目标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把握,制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发展目标,确定每一操作组块在具体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点,以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非连续性文本”读写能力。
1. 巧用课文插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提炼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如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学生看到鲁滨逊的插图,文字内容就鲜活可感。从他的服饰、背的一只鹿可以推测他的生活,这样的一幅插图就将全文变得鲜活可感。在阅读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再为文章配几幅插图,甚至做成连环画,在图文转换中习得感受文字的魅力。
2. 拓展口语交际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缘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六年级上册和下册“口语交际”涉及的话题能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非连续文本”阅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的“口语交际”:在生活中,一段时间里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话题,例如当年的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州”5 号升天等等。了解一下,最近报纸、电视、街头巷尾的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呢,我们也来围绕这个话题聊聊。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利用儿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儿童在生活中看、听、说、思,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3. 丰富习作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仅要教,教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更要让学生学写,让学生自行模仿或创作非连续性文本。如六年级下册中的“习作 4” 要求学生选择科学课上的一个实验,将实验经过写下来、可以边实验观察边作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像这样的习作,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记录实验的经过,然后再根据表格中实验信息写作。表格能够将大量的信息隐藏其中,更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
4. 链接课外阅读
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文后附有季羡林先生的“作家卡片”。短小的文字却浓缩了季羡林的文学成就、作品风格、人格魅力等信息。引导学生读懂这张卡片中所蕴藏的信息,并试着查阅课外资料为其他作家写“作家卡片”,或者为文本中的人物写“人物卡片”。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信息,训练学生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分析文本学情,形成阅读教学基本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是学习生存方式的教学,表征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实践路径为“明确任务—分析问题—筹划运思—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既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与生存方式。教学中,我们既“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更“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通过“学”,习得策略;借助“练”,将策略转化为能力;落实“用”,将能力定型,以读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1. 模式兼顾策略
在落实阅读能力操作点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即“学—导—练”。这是最基本、最简易、最直观而有效的指导模式,通过讲、读、写、问、思 , 让学生明白。而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个层次的起步期知道如何操作。
2. 方法先行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因此,阅读的方式、方法及其策略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在低年级,我们立足于图画的阅读理解和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尤其把绘本阅读教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中高年级,图表、说明书、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内容和形式渐次丰富,应用文的写作也逐步呈现。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学阶段要让学生经历各种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以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 学练结合策略
能力是实践的产物,是训练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有练,并力求做到每一个能力点的学习和使用基于不同的语境。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每一个能力点的第一次出现之处作为学生学习的“例文”,教师授之以法,同时举一反三,从课内外选取类似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拓展文本资料的练习实现学会的目的,并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力。
四、实施多元评价,提升语文能力核心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一个从设计、实施到评价的过程,通过评价来检测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我们以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四维目标为导向,除了考察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关注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和过程。实践中,采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交互阅读材料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实现由一篇文章到一组文章再到整本书籍的阅读,激发阅读期待和积极情感。具体表征在我们进行阅读测量时,强化“能力和素养”立意,从“获取信息”“解释文本”“作出评价”和“创意运用”四项评价内容指示相应的阅读能力,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见上文表。基于儿童立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其说是阅读策略“形而上”的探究,不如说是学生学习生存方式的“草根式”应用实践。基于儿童立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多元化的、广泛的“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关键之一。而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以及面对生活中不同“应用情境”应该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去解读,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逐步形成序列和体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5 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立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B-a/2015/02/059 )、江苏省第四期“精品课题”培育对象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