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中课程实施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23 点击数:

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

2024-2025学年高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规范我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力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程实施监督、调控,保证课程实施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促进我校教育水平继续提高。

1、在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课时,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加大学生作业量的前提下,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模式。

2、实施课程的优化组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从而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导向性原则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要将导向作用放在重要位置,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旨在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拓展中形成研究问题,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构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拓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达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3.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是我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功能上要侧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安排等方面。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适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与地方人文相结合。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选择是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

四、学校课程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  长:赵继容

组  员:李超、王玉君、陆海萍、张勇、钱玉龙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要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务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

(1)、倡导“交流、合作、探究”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2)、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3)、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三大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4)、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具备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的能力。

(5)、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究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2、以课堂为凭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抓住“六模块”的精髓——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所探索。

(1)课内渗透,课外延伸

有目的地进行课内渗透,课外延伸。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探究,使课内课外有机地融为一体。

(2)合作探究,开放课堂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解放学生的大脑,放开学生的嘴巴,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研讨,成为探究活动的主角。

(3)弹性目标,答案多元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实行弹性目标。教师要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学生研究问题时的途径和答案是多元的。

(4)渗透生活,形成素养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本学期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加强教学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创设多种教研途径。

通过上、听公开课、讨论评议,以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又体现了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加强了课堂教学研究,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六、高中课程、课时设置方案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科目

必修学分

选择性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

语文

8

0-6

0-6

数学

8

0-6

0-6

外语

6

0-6

0-6

思想政治

6

0-6

0-4

历史

4

0-6

0-4

地理

4

0-6

0-4

物理

6

0-6

0-4

化学

4

0-6

0-4

生物学

4

0-6

0-4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6

0-18

0-4

艺术(或音乐、美术)

6

0-18

0-4

体育与健康

12

0-18

0-4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若干研究专题。每学年一个研究专题,学分3分;两学年两个研究专题,共6学分。

社会实践

高一军训七天,2学分;高二党团、社团活动,每周三下午4:30-5:30,2学分;高三社会考察、职业体验,2学分,共6学分。

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地区、社区活动,课外时间进行,共2学分。

劳动课

每周不少于1课时

高中三年必须持续开设,共2学分

生活劳动

(实践)

固定每周五中午1:00-1:30,下午5:00-5:30,共2学分。

通用技术

拓展

选择通用技术必修内容“技术与生活”,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共2学分。

校本课程

开设整本书阅读、英语口语、创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航空特色课程、太空中的趣味数学、音乐与民族文化、中国篆刻艺术、运动技能提升、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闽南饮食文化的变迁,共8学分

合计

88

≧42

≧14

 

(二)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周课时

学科

学段

评价方式

基础型

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文化经典导读

每两周1次

语文

高二

课程

化学与生活

每两周1次

化学

高一

课程

歌唱

每两周1次

音乐

高二

展示

拓展型

课程

趣味物理实验

每学期5次

物理

高一

课堂考察

微生物与传统发酵技术

每两周1次

劳动

生物

高一

制作/展示

文物里的中国

每两周1次

历史

高一高二

制作/展示

太空中的

趣味数学

每两周1次

数学

高一高二

比赛

音乐与民族文化

每两周1次

音乐

高二

展示、评比

中国画

每两周1次

美术

高二

展示、评比

Python

编程进阶

每两周1次

信息技术

高一高二

操作

研究型

课程

高中数学阅读-数学文化

每学期2

数学

高一

课程

 

(三)高中各年级课时设置方案

课程分类

课程名称

高一

高二

高三

语言与文学

语文

5

6

8

英语

5

6

8

数学

数学

5

6

8

人文与社会

政治

2

选3

5

历史

2

4

选6

地理

2

选3

5

科学

物理

3

4

6

化学

2

选3

5

生物

2

选3

5

技术

信息技术

1

 

 

通用技术

 

2

 

艺术

音乐

1

1

 

美术

1

1

 

体育与健康

体育

2

2

2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

 

 

社区服务

一学年一周

社会实践

一学年一周

劳动课

1

1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