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思课||成语故事的探究

成语看似寥寥几字,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更渗透了古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对成语故事的儿童哲学探究不仅能培养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态度,将成语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为当代社会所需的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如何让儿童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养成哲学思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五月份的儿童哲学课程中寻找答案吧!

《大义灭亲》

5月7日,厦门大学哲学系黄睿博士后为同学们带来了“大义灭亲”成语故事的探究。“大义灭亲”是人人都知道的成语,却很少有人听过它的意思,也很少思考过背后的哲学问题。

这个成语起源于史书《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碏的故事。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弑兄篡位的罪人公子州吁勾结,石碏为了将国家从州吁的残暴统治中解救出来,巧妙设计将石厚与州吁骗到陈国,再请陈国将两人扣押,就地正法。

在石碏规划这一巧妙计谋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活动是什么?他是怎样看待自己与儿子的关系的?同学们想象:石碏对于屡教不改的儿子十分失望,也对于儿子走上绝路感到一定的内疚,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义”面前,他也只能强忍悲痛,在儿子面前表演得若无其事,这样才能成功将儿子骗到陈国,避免露馅。在这个过程中,石碏一定在“冒着葬送国家的风险挽救儿子”与“牺牲儿子以确保拯救国家”之间反复犹豫过,他的“困难”与他的“坚决”中都可以折射出他在两难境地下做出道德抉择时的人性光辉,也让参与探究的师生感受到道德两难之“难”意义何在。

 

202406241526515575.Png

 

202406241526511961.Png

《一日三秋》

5月14日,厦门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张博涵开展了“一日三秋”的成语故事的探究课程。“一日三秋”出自于《诗经·王风·采葛》。在阅读原文之后,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故事:对情谊深厚的朋友来说,即使仅仅分离一天,却像是离别已久,思念之情难抑。

随着对故事的理解逐渐深入,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展开对话、分享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逐渐触及到时间哲学与人生哲学的议题,引入了“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哲学概念。虽然客观时间是固定的、等长的,但主观时间却像是一个橡皮筋,可以因为个体的心情、状态、环境不同而伸缩。因此,对时间长短的体验,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我们对于“一日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的。

最后,同学们探讨了“如何使用生命中有限的时间?”“何以衡量生命的价值?”“如何做到珍惜时间?”等问题。这对于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202406241526517371.Png

 

202406241526513571.Png

《削足适履》

 

5月28日,厦门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罗晓寅带领同学们探究了“削足适履”这一成语故事。通过故事阅读,让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思考,随后引入儿童熟知的童话故事灰姑娘、美人鱼的案例进行分析,同学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生活中“足”类似我们自己,“履”如同他者,生活中我们会有为了适应“他者”而改变自己的情况,也会想要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这个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处境和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对我们没有益处的环境像穿不上的鞋子,我们没有必要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去盲目改变,而是应该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环境,在那个领域发光发热。我们学会拥有自己的立场,才能利用不同的环境不断完善自己。 

202406241526512045.Png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对成语故事的探究中,感悟人生哲理,收获成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