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是一门风靡全球的创新课程,研究显示儿童哲学课能显著提升儿童的阅读、推理、认知、合作能力。通过有趣的故事、互动讨论和游戏活动,孩子们将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和倾听他人,更能培养健康的品格和价值观,成为AI时代所需的未来创新人才。
2024年开始,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开设了儿童哲学社团课。
第一周和第二周的课程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黄睿博士授课,刘培怡同学担任助教,本校小初部儿童哲学课程开发研究小组的老师到场观摩。
第一周
开展破冰游戏,营造团体氛围
儿童哲学团体探究的开始阶段需要营造团体氛围。这时候,学生对于教师还不了解,担心教师脾气不好,也担心自己的发言得不到肯定,因此不会轻易发言;学生对于同伴也不了解(甚至不认识),不知道自己的发言会不会招来嘲笑,结果在小组合作中也很难打破沉默首先启齿。为此,教师需要做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破冰。
在第一次课上,黄睿博士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外号“大黄老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通过小游戏“抢占先机”,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姓名,也放松了心里的戒备。
最后,大黄老师开展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传水杯”。这个游戏要求学生站成一圈,双脚不能移动,将一杯满满的水传递一圈,水不能洒出杯口。在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中,学生不断感受自己给团队作出的贡献,感受到整个团队进步的喜悦,感受到同伴的配合与善意。在轮到自己传水杯时会非常小心仔细,而没有轮到自己的时候也会努力给正在传的同学加油打气,有人会给出善意的提醒(“小心别洒了”),有的人会说“我们不要吵,免得干扰他们”,有人会设法给同伴支招(“抓上面,不要抓中间!”),有人会紧张地注视着游戏进展并在成功后满心喜悦地欢呼。当教师提问“刚才这一关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时,同学们认识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每个人个人的努力,还因为大家相互配合、相互鼓励。
第二周
练习生生对话,促进深度思考
第二周,大黄老师的课程《要以德报怨吗?——钟离牧让稻的故事》以《三国志·吴书》的“钟离牧让稻”故事为刺激物,引导学生针对故事自主提问,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展开了论辩,产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观点,体现了儿童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
《钟离牧让稻》说的是出身将门的年轻人钟离牧找到一片荒地来开垦,但稻子快成熟时竟有个本地人说这块地是自己的,把地里收获的稻米拿走了。当县官抓这个本地人来问罪时,钟离牧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去县官那里求情,以搬家来威胁县官,最后县官将本地人释放。释放后,这个本地人感到非常惭愧,将稻米全都归还给钟离牧,钟离牧却闭门不收,这些稻米就一直堆在路边。钟离牧因这件事有了名气,后来也成为东吴的一位名将。
钟离牧让稻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汉鲁相意七世孙也。少爰居永兴,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临熟,县民有识认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垦之耳。”遂以稻与县人。
县长闻之,召民系狱,欲绳以法,牧为之请。长曰:“君慕承宫,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何得寝公宪而从君邪?”牧曰:“此是郡界,缘君意顾,故来暂住。今以少稻而杀此民,何心复留?”遂出装,还山阴,长自往止之,为释系民。民惭惧,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还牧,牧闭门不受。民输置道旁,莫有取者。牧由此发名。
(节选自《三国志》·钟离牧传)
基于这个故事,同学们提出了16个问题,经过投票选出了三个问题来讨论,分别是:如果钟离牧接受了那些稻米会怎么样?钟离牧为什么能成为名将?钟离牧家里不缺钱,为什么还要开垦荒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同学们对钟离牧这个人物的美德形成了立体而深刻的评判。钟离牧不斤斤计较、甚至还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教化旁人,因此受到同学们的赞赏。但他为了体现自己的美德,没有认真考察本地人究竟是否有罪,甚至不惜让县长破坏法律,将稻米放在路边浪费掉,这些细节引来了同学们的批评。通过这些讨论,同学们学会了全面地看待人物,也展现出了一种美德伦理学式的中道观念——善良应该恰到好处,而非走极端。
在这节课结尾,大黄老师请同学用手势高低表达对以下七个问题的自我评价:
1. 今天别人有认真倾听我的发言吗?
2. 今天大多数人都发言了吗?
3. 今天别人有尊重我的观点吗?
4. 今天我有为我的观点说明理由吗?
5. 今天我们有从多种多样的角度思考吗?
6. 今天的讨论有没有让我产生一些新想法?
7. 今天的讨论有趣吗?
厦门大学哲学系
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主任曹剑波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另有特任副研究员两人、博士生三人、硕士生一人。中心长期致力于儿童哲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目前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儿童哲学的朱子蒙学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儿童哲学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庄子》儿童哲学思想研究”等课题立项,发表儿童哲学相关论文多篇。
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为关注孩子“终生可迁移能力”而非“考试高分”的家长,提供了解爱智之学的平台;为有志造就“贯通形上形下,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的一代新人”的同路人,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儿童哲学的平台。